學者憂台灣鮭有突變 國家公園:會追蹤

2017-01-20

海洋大學教授郭金泉今天(19日)表示,去年底他在七家灣發現一條體型怪異的「櫻花鉤吻鮭」,他質疑可能跟基因變異、環境賀爾蒙或外來種雜交因素有關。不過,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澄清,目前並沒有基因變異的發現,但會追蹤郭教授的發現。

長期研究「櫻花鉤吻鮭」俗稱「台灣鮭」的海洋大學教授郭金泉19日表示,他去年前往復育「台灣鮭」重要棲地的七家灣,沒想到發現一尾體型比例不太正常、外貌和一般「台灣鮭」不同的鮭魚種類,擔心復育環境受到破壞或是基因產生變異。郭金泉說:『(原音)不正就是什麼?眼睛比較靠近嘴巴,日本叫做重頭,特別是抓到這一尾特別異常,頭的比例、身體顏色、嘴巴形狀、體長。』

這樣的發現,引起郭金泉的擔心,他根據相關研究指出,七家灣溪可能遭受肥料、農藥汙染而改變環境賀爾蒙,且2004年的「艾利颱風」沖毀舊孵化場,3,000多尾基因相近的養殖鮭魚進入野外,恐怕因此改變野生族群基因,甚至有學者在2009年發現,在台灣鮭魚復育池中,發現外來種,他擔心發現的變異可能跟外來種雜交有關聯。

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主任廖林彥表示,武陵農場已經轉型為休閒農業,因此已經不太有農藥問題,雖然「艾利颱風」沖毀孵化場,但流走的魚很難在風災下存活,他指出,郭教授發現的魚絕對是台灣原生種,強調沒有雜交或基因問題。廖林彥說:『(原音)打包票保證這絕對是原生種,至於為什麼會有特異現狀,我不常看過但也看過有超過40公分以上的鮭魚,會因為食物吃很多蝦子或類胡蘿蔔素的來源,讓身體變紅。』

廖林彥也說,他20多年的研究以來,並沒有發現基因變異或外來種雜交現象,針對郭教授的發現,研究單位會持續追蹤。